陵墓園石雕建筑藝術在我國古代社會始終與石雕建筑藝術一起日趨雄偉的發展,也日趨精雕細鐫,逐步跨越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成為我國古代建筑雕刻裝飾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陵墓園石雕在中國歷代大量大型石雕作品中,保存下來的多。從早期西漢霍去病陵墓園的“馬踏匈奴”——古代現存早大型陵墓園石雕。雕琢粗獷的線條,淳樸的造型,依然流露出豐富生動的神采。石雕充分展示漢武帝時期中華文明新高峰的豪邁雄壯的氣概。歷經漢代雄偉的陵墓園石闕,南北朝陵墓園的石雕麒麟、石辟邪等一件件昂首闊步、威風凜凜、生動活潑的神道石像生。造型瀟灑、靈動、飄逸,造就了陵墓園石雕藝術的新高峰。
唐太宗昭陵六駿(6張)
陵墓園石雕中的珍品琳瑯滿目、比比皆是、美不勝收,而后發展到力度與相結合的唐朝皇帝陵墓園石雕再展風華,有代表性的是唐代首座以山為陵墓園的唐太宗昭陵,而令昭陵光彩奪目的是被稱為“昭陵六駿”的六馬石雕。昭陵六駿是貞觀十年(636年),李世民詔令名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畫師,把他征戰天下騎過的六匹戰馬繪成圖樣,以青石雕成浮雕,石雕上刻有唐太宗題、歐陽詢書的頌詩。六駿石雕原置于昭陵北闕前的石基座上,后世遷移到東西兩廡中,由南往北,東邊是駿馬特勒驃,青騅和什伐赤;西邊是駿馬颯露紫,拳毛騧和白蹄烏。昭陵六駿石雕貴在于非常逼真的寫實造型特色,雕刻細膩,栩栩如生,刻畫出精、氣、神生動的形象。充分展示了唐太宗六匹神駿馳騁戰場颯爽英姿的威凌神態,或昂然健步、骨騰神駿,或四蹄騰空、閃電疾馳,或超躍飛練、天駟行空。石雕健美的線條和高超的凹凸起伏浮雕表現技藝,豪邁地刻畫出六駿飛奔沖殺、毫無懼色、斗志激昂、威震山川的盤世英姿。六駿石雕的輝煌藝術就像達到頂峰的盛唐帝國一樣,鋒芒畢露地顯示出其超凡的藝術境界,也造就了陵墓園石雕藝術的新高峰。
陵墓園石雕隨著宋金元歷史時期的起宕,宋金元朝陵墓園石雕平庸無奇,此時期的陵墓園石雕藝術在石雕藝術群峰中若隱若現,未能呈現石雕藝術的新高峰。
陵墓園石雕到了明朝初期,由于開國皇帝朱元璋明孝陵的修建,重新撰寫了陵墓園石雕藝術的新篇章。從明孝陵起,陵墓園石雕建筑雕刻產生了眾多變更和創新,首先在神道的建設上有了新的嘗試。它以高大的體量和端莊嚴謹造型的石像生列于神道兩側,既增加了陵墓園建筑的空間層次,又渲染了陵墓園的神秘崇圣,給人以崇高、莊重、肅穆的威感。明孝陵陵墓園石雕石像生造型端莊粗獷、結構合理、輪廓準確、線條簡練明了、形象生動,為以后明清諸帝陵墓園石雕所模仿。另外,陵墓園的陵宮大殿丹陛、須彌座石基、圍欄等石雕建筑風格新穎,開拓了新的石雕藝術風格。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從永樂七年(1409)開始在北京昌平縣北的天壽山南麓興建長陵,至清軍入北京。歷二百三十五年,共建諸帝陵墓園十三座,故稱“十三陵”。這是我國興建早、規模的一處,處處散放陵墓園石雕藝術魅力的帝王陵墓園。陵墓園石雕也從此開始了精雕細刻的新高峰,從格局、體制亦規模化,造型也愈趨復雜,雕刻技藝也愈趨細膩、。
從陵墓園門外廣場上的五間六柱石牌坊,開始進入大紅門,經四隅樹有雕琢精細、清勁、秀美華表中間高大雄偉的神功圣德碑樓。即以石雕望柱為首起點的神道,兩側依次列有莊嚴如儀的石雕石像生。向里逐漸到建筑在高大石雕須彌座上的稜恩殿。在方城明樓前的石雕須彌座祭臺上,端莊陳設著五件石雕祭祀供具,中間是兩側耳圓鼎石雕香爐,香爐兩側置蠟燭,蠟燭兩外側各置石雕花瓶,故稱“石五供”。造型新穎、雕刻鐫美。開啟了明清歷代陵墓園石雕新格局。為雄偉壯麗的陵墓園石雕藝術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采。整個陵墓園石雕建筑中,無一不是雕刻精美、神奇華麗的石雕藝術品,再創了古代陵墓園石雕藝術的新高峰。
陵墓園石雕裕陵地宮豪華壯觀的石雕藝術寶庫(14張)
自從公元一六四四年,清朝定都北京。各朝清帝亦仿效明十三陵,修建起河北省遵化縣境內清東陵陵墓園和河北省易縣境內清西陵陵墓園。與明十三陵帝王陵墓園石雕相比,整體的風格、規格模仿繼承了明十三陵形制以外,鐫刻則更加追求雕工與技法繁復、細膩、規整,也彰顯了一些改革創新的豪邁壯舉。
與地上陵墓園石雕建筑不同的是,清乾隆陵墓園裕陵地宮,卻顯露出陵墓園石雕藝術的精華所在。地宮由四道石門和三間殿堂組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結構。八扇重約兩噸的石門上各雕刻著一個菩薩之像,八個菩薩浮雕線條清晰,形象逼真,面貌相似,而神態各異。地宮內壁和券頂上雕刻的各種佛像和吉祥圖案,顯示了雕刻匠師們的精湛技藝和建筑設計師聰明的智慧,在**道石門門洞券兩壁,刻有四大石雕像,雕刻立體,其精美與人物造型堪稱一絕。
整個墓室構圖嚴謹,雕刻精細,格調統一,使建筑和雕刻融匯于一體,晶瑩華麗,反映了清代建筑和石雕藝術技藝新成就,創立了古代陵墓園石雕藝術更加輝煌的新高峰。
圍繞著帝王陵墓園石雕藝術連綿不絕、此起彼伏、層層疊疊的高峰,民間豪門望族私家陵墓園石雕建筑亦層出不窮,推陳出新,使私家陵墓園石雕藝術不斷邁向一個個石雕藝術的新高峰。
建于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二零九年),四川省雅安縣高頤闕,全部用石砌筑,仿木結構雕飾,造型美麗,雕琢精細,是國內現存漢闕中的精品。
位于河北省定興縣城西石柱,原置義冢之前,作為敬神祭靈之用。主高六點七米,由柱礎、柱身、蓋板、石殿等構件組合而成,輪廓與南朝墓表相似。柱礎可仰蓮瓣紋,蓋板上的石殿造型精美,雕刻精細。整體構思精妙,造型新穎,在北朝(公元五六二年)陵墓園石雕藝術中亦不多見。
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嶺南麓民族英雄岳飛墓廟(7張)
重建于隋唐開皇三年(公元五百八十三年)的山東濟南神通寺,為山東佛教發祥地。神通寺石雕墓塔林亦有悠久歷史,也非常。一般都以須彌座為塔基,上有蓮花座,塔身造型各異,塔剎有寶珠等佛教飾物。石雕墓塔林內的小唐塔,建于唐開元五年,南面小佛龕內有一佛一僧二菩薩,塔身遍布精美浮雕,鐫刻俊美,風格質樸而莊重,體現了陵墓園石雕藝術風格的新境界。
正氣凜然的岳飛陵墓園,墓丘為圓形,前樹有石雕墓碑一塊。兩側對稱布置著石望柱和石像生,石像生大小和真人相似,造型古樸,線條曲美,雕刻技法純熟。幕后古柏濃郁,給人以樸實莊重,寧靜清謐之感。
雄偉的中山陵陵墓園石雕建筑,由呂彥生設計建造,一九二六年春奠基開工建造,歷時三載竣工,中山陵陵墓園像一座長鳴的警鐘,它的建筑造型,體現了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喚起民眾,振興中華。巍峨雄偉的石雕牌坊,中門橫楣上鎦刻孫中山先生手書“博愛”兩個鎦金大字。矗踞鐘山東峰南坡,為進入中山陵墓園的標志,花崗巖精雕細鐫而成,造型古樸、純美。
陵門、碑亭等亦是花崗石石雕筑砌而成,仿木結構屋檐斗拱全都是花崗巖石雕,圖案簡樸、明潔。孫中山先生坐像位于祭堂中央,由波蘭雕塑家保羅·蘭竇斯基用意大利白玉石鐫雕,實現了孫中山先生偉大思想家的睿智。坐像基座四周浮雕,概況描述了孫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輝煌的歷程。祭堂東西墻壁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手書《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全文,筆畫深邃,展現金石名家風度翩翩的筆觸。
墓室券門亦精致石雕。孫中山先生石雕仰臥像位于墓室中央的大理石壙內,為日本雕塑家高琪所雕,為萬世所瞻仰。
整座陵墓園石雕建筑雄偉、莊嚴簡樸、融匯了中西方石雕建筑之精華,拓造了陵墓園石雕建筑的新里程碑,將陵墓園石雕藝術推向了又一嶄新的高峰。
陵墓園石雕藝術在民間私家陵墓園若番耕耘,碩果累累,嫵媚多姿,為陵墓園石雕藝術一座座新的高峰添彩增輝。